图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_澳客足球app下载|推荐正规彩票软件**

澳客足球app下载|推荐正规彩票软件**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教育理论 > >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来源::未知 | 作者:澳客足球app下载|推荐正规彩票软件** | 本文已影响
     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充盈着想象,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文学作品,它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其优美的意境,典型的形象,深邃的思想意蕴,足以引发种种联想和想象。但想象力并非全然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训练。长期以来,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为升学而教,为应试而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味地讲,讲,讲,从标题到背景,从体裁到写作特点、主题思想的归纳,惟恐讲得不透,析得不深,把可能留下的空间全给占满了。而求知的主体——学生呢?索然寡味,昏昏欲睡,他们的主动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渐渐消磨殆尽,最后只剩下一个知识的“容器”而已。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呢?
        一、充实表象内容,丰富想象基础。
        表象是头脑中所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人对这些映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可见,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表象越丰富, 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就必须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多观察事物,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培养想象力的前提。
        1.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想象不过是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所观察得到的融合为一,团成一件新的事物罢了。假如不以观察为依据,也就无从谈起想象的作用。”大自然是神奇而丰富的世界,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古迹,引导学生观察东升的红日、秋日的田野,欣赏悦耳的音乐、迷人的图画等等,使他们增加头脑里的表象储备,为想象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2.重视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想象的活动始终是对感觉与知觉所给予的那些材料的改造,想象力是在过去知觉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形象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才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受到启示,触发联想和想象,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连结,最终达到认识上的新飞跃。
        二、营造氛围,着力渲染。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应,进入或悲或喜,或叹或愕的动情状态,产生情感共鸣。情景的模拟、创设,音乐感染,深情朗读,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等均可运用。
        一位教师在讲授《登高》时,首先是一段深情的导语引入,显得肃穆凝重,接着放音乐《二泉映月》,忧伤凄婉的气氛中,教师开始深情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凄恻动人,“情动于中”,令人美不胜收,一个老病孤独,衣衫褴褛,登高望远,漂泊天涯,心系天下的“忧”者形象已跃然纸上。
        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运用大量新鲜贴切的比喻,写得有声有色有味,动静相生,浓淡相宜。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潜心体验作者创设的一种朦胧、素雅的意境美,并进一步感悟作者因不满现实而寄寓其中的一种复杂心境。
        三、充分利用教材,培养想象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这就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语文艺术的天空中翱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很多,教这类作品,必须启发学生凭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生活知识,运用联想、想象、类比等方法去感知和欣赏作品的境界和情调,即进入意境。 
具体来说,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1.品味细节刻画
        好的作品往往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打动读者,令读者与之产生共鸣。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细节刻画,通过细节展示的生活画面,引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加以想象,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人、物、情、景。
        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用极简练的背影轮廓画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感受,细细品味望父买橘的细节,帮助学生透过字面想象父亲为儿子买橘时努力挣扎,攀登月台的吃力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溢面颊,学生在想象中品味,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2.蜻蜓点水,留有空白。
        我国古代的诗文写作,主张“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已《史通·叙事》更是为人推崇。由此可见,文字是语言的艺术,也是“空白”的艺术,如何让学生发现它,填补它,是提高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恩格斯一开头就以沉痛的笔调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情况:“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最末句用了破折号,留下了太多的“空白”。从语法意义而言,它表示话的暂时中断,后面的话对前面的作补充说明。但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情感,要引导学生去挖掘。“——”它在这里反映了恩格斯内心情感上的矛盾和巨大悲痛,他希望马克思是真正的暂时的,像往常一样“安静地睡着”,而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说出“永远地睡着了”的话,但却不能不说出这样的话。显然,这个破折号起到了“潜台词”的作用。
        有了空白,便会有感悟,便会产生“余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学生学习的动因会大大增强。
        四、指导写作实践,拓展想象空间。
        知识的积累和观察感知活动,只是为想象提供了大量素材,打好了想象基础,课堂教学中借助课文进行“悟境”式的想象,也只是再造知觉想象,以便深入情感深刻理解课文。虽然这些都具有某种创造成分,但仍以再造想象为主,要真正巩固和发展想象力,尤其是创造想象,还必须依靠在上述基础上的写作实践。
        1.想象作文
        想象作文,是发展创造想象力的一朵奇葩。《2050年的班会》、《当我三十岁的时候》、《二十年后回母校》等这样的文题一布置,学生就兴趣盎然。写作之前,我先给学生介绍想象如何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人们如何凭借想象实现了龙宫探宝、嫦娥奔月、沧海变桑田的愿望,又找来资料,告诉学生多少预言家在作品中的大胆想象几十年后变成了现实。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创作的欲望被激发。这时我又对学生说:“看谁的想象最新颖、独特、大胆,老师会把所有同学的作品珍藏起来,几十年后我们再来看有多少同学的想象变成了现实。”这样精心设计的想象作文训练收效是明显的:“光脑”、“小飞行器”、“智能汽车”、“人造太阳”、“超强理解仪”等等令人耳目一新,星际间的旅行,人的寿命的不断延长等等,在作者笔下变成了生动的现实画面,学生想象之大胆、丰富令人佩服。
        2.续写、扩写课文
        有些课文,写得含蓄蕴籍,人物最后是活是死、是福是祸、是吉是凶,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去推断,如莫泊桑笔下的于勒、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等等。教完这样的课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把握主题基调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命运作出合理的推断,续写课文,对此,学生必然要对原材料进行选择、提炼和概括,并结合生活中获得的事物表象重新组合,想象活动参与其中,新形象就创造出来。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这里还需指出的是,离开生活本身的胡思乱想不是创造性想象,只有与生活愿望本身结合并指向未来,开拓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才是特殊的创造性想象。所以,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要善于调控把握,不可没有逻辑,过于荒诞。

澳客足球app下载|推荐正规彩票软件**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