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之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也相继出台,这其中有关学生作业方面的却不多。但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生作业作为最直接、最主要的机械模仿和机械训练的方式,理应是我们转变观念的重点。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生作业是以课后为主要存在空间;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要目的;以模仿和训练为主要特征;以书面为主要形式。一直以来,学生的叛逆性思考抹杀了老师的大部分灌输式劳动,而老师的这种灌输式课程却抹杀了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过程在学生数学作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作业成了老师的权利的象征,同时也成了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载体。所以,我们要实施新的课程改革,就要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要先建立新型的学生作业概念。
一、新型的数学作业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为主要存在空间。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而力求使之成为课堂的拓展。
传统教学中的数学作业首先从空间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必须用课上所学的知识解决老师留下的问题,更有甚者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不许学生把作业带回家,美其名曰“今天的事今天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论从情绪还是思维上都和老师发生了冲突,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本来和老师之间就有一道鸿沟,这些强制性的学生作业只能拉远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我们应从思想上改变这种状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学生作业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为学生作业的主要存在空间,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而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努力增强问题的知识性、综合性、生活性,让学生自己能在生活中发现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并带着问题回到课堂。这样,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作业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课堂的拓展。
二、新型的数学作业应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它不能成为老师单向灌输的升华,而是双向的。
传统教学中扼杀学生创新思维,造成中国基础教育“高分低能”现状的罪魁祸首应以学生作业为最。老师通过作业训练了一批只会模仿的学生,学生从作业中找到了“老师”,却从此失去了“自己”。一个问题是学生究竟学会了什么?另一个问题是不能超越老师的学生将来能做什么?所以说新的学生作业概念应是素质教育新理念的外延,要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和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 其中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生作业双向式特点的集中表现,这就要求老师既善于设置问题,又善于解决问题。同时对问题本身的主体性结果不宜单一看重,比如我在讲勾股定理时让学生想法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一名成绩很好的学生很快就想出可以将升旗的绳子从地面拉离旗杆底部一米,再量出绳子的长度,然后利用勾股定理的变式求出(这名学生无论从掌握定理本身的意义,还是对知识的运用都做的十分优秀)。另一名同学却提出:绳子的长度如何求呢?我把这个问题迅速推给第一名学生,结果他答不出来。我们当然不能只注重学生对正在学习的知识的掌握而认为后一名学生的问题无聊。
三、新型的数学作业应以思考和操作为主要特征,要使之成为课上学习与课后学习、知与行的最佳结合点。
传统教学中,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常是课堂例题的再现,要求学生通过模仿和训练来固化知识结构,以完成应试教育的要求。正因为如此,作业成了老师拥有的方法、权利的象征。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这种权利的大比拼使学生作业逐渐成了学生的负担,进而演变出一桩桩悲剧。当然它的存在有它的社会背景,我们不妨就从它的效果来说,这种机械模仿和机械训练能起到“固化”作用吗?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维,只有不断的“知”“行”结合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知”的程度。所以,学生作业应以思考和操作为主要特征,充分利用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校外时间资源,以整合课堂教育与校外教育。前面提到的那个问题我并没有当时给出答案(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一而足,当然也无答案可言),而是作为一项课下作业留给他们,刚一下课,就有学生跑到旗杆下观察、思考、讨论。不但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新型的数学作业应以报告为主要形式,要遵循多元化特点,老师布置作业不一定是书面作业,学生交作业也不一定是书面报告。
传统的书面作业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参考,但长期以来老师们用“题”把作业变成了考试的练兵场,也使作业成了老师和学生互相抵触的核心。现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呼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很多老师都理解成减少作业量,类似于减刑,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处境。我们何不以全新的多元化的方式使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乐趣?新型的学生作业应以报告为主要形式,学生通过报告可以反思自己的活动,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报告指导学生的活动,而不是象以前只知道学生是否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另外,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作业题目,不同的作业也可以要求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交作业。当然在具体的施行过程中,他总是要构成一种模式,所以我们要紧紧把握“自然即是课程、自我即是课程、生活即是课程”这一核心。
随机阅读
- [教育理论] 浅议如何做好新课程下的班
- [教育理论] 激发学生向上的潜能
- [教育理论] 转变教师角色 打造新型课
- [教育理论] 谈探索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
- [教育理论] 教师应讲究对学生的谈话艺
- [教育理论] 谈高效课堂与精细化管理
- [教育理论] 辅助“导学案” 提高课堂
- [教育理论] 论环境因素对个人社会化的
- [教育理论] 教育技术能力等同信息技术
- [教育理论] 实际应用问题解题策略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教育理论]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魅力
- [教育理论] 打开农村小学生心灵天窗的
- [教育理论]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教育理论]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
- [教育理论] 让幽默伴随课堂
- [教育理论]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 [教育理论] 追问,一种有效理答行为
- [教育理论] 谈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的人
- [教育理论]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
- [教育理论]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 [教育理论] 让生活的灵光在课堂中绽放
- [教育理论] 适当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
- [教育理论] 家校结合 共育生态教育
- [教育理论] 注意习惯培养 提高综合素
- [教育理论] 运用“五大策略” 成就高
- [教育理论] 教师要做“牧者”不要做“